2.5D集成和3D集成
目前有两种基本的3D封装配置。2.5D集成系统在一个普通电气接口(称为硅基板)上挂接多块二维(2D)裸片,并通过穿过基板的导线把这些裸片连接在一起(如图1所示)。系统I/O通过中途延伸穿过基板的垂直硅穿孔(TSV)连接到底层封装基板。由三维堆叠IC(3D-SIC)组成的系统(如图2所示)的外形尺寸比2.5D集成系统更紧凑。在这种配置中,TSV蚀刻在基板中,由2D IC组成的晶片最小厚度不到50微米。多块裸片垂直堆叠并通过TSV进行互连。
图1:2.5D集成(两块裸片通过穿过硅基板的导线进行互连)。
图2:3D-SIC(两块堆叠裸片通过TSV进行互连)。
对堆叠配置进行测试需要2.5D封装测试所需的自动化的超集,因此在以下章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这一话题。
对3D堆叠IC进行测试
图3显示了由三片裸片堆叠的3D-SIC众多可能测试方法中两种方法的测试场景。一种方法是在所有裸片粘接在一起之后进行堆叠测试,如场景1所示。堆叠测试从底部(第一块)裸片与第二块裸片之间,以及第二块裸片与第三块裸片之间的TSV互连测试开始,然后从底部裸片开始按顺序对每块裸片进行测试。此外,堆叠测试同时还可包括把整个堆叠作为一个集成系统进行测试。
图3:对某个三裸片堆叠进行3D-SIC测试场景举例。在场景1中,只有在所有三块裸片粘接完成之后才进行堆叠测试。在场景2中,每当有一块已知合格裸片粘接到堆叠顶部时都要进行一次堆叠测试。
由于对后续发现存在缺陷的裸片进行“拆除(un-bond)”不太可行,因此在粘接之前对单个IC在粘接过程中的互联可能造成的损失测试可能比仅依赖堆叠测试来识别已造成整个系统缺陷的缺陷裸片更加具有成本效益。在图3的场景2中,每当有一块KGD粘接到IC堆叠顶部时都要进行一次堆叠测试,以便排查对顶部两块裸片以及在粘接过程中的互联可能造成的损失。
尽管把KGD测试纳入3D-SIC测试流程有可能降低总的制造和测试成本,但会带来新的挑战。除底部裸片以外,没有可用于KGD测试的任何探针压焊点,因为所有的I/O都只可通过TSV(顶部有细间距的微凸块,排列在裸片的两侧)接入。业界正在努力建设摆脱这些约束的探针系统,但在新系统可投入生产之前,设计者必须考虑能够利用其现有自动化测试设备(ATE)基础设施的其它方法。一种可行的方法是插入KGD测试专用的“牺牲的(sacrificial)”探针压焊点。虽然存在由于专用探针压焊点而引起的面积损失,但还是可以通过使用DFTMAX压缩中的有限引脚测试功能尽量减少压焊点的数量。有限引脚测试最多可缩短测试应用时间和测试数据量170X,只需要使用一对测试数据引脚。